史上最难考研年,到底有多少人弃考?




史上最难考研年,到底有多少人弃考?

戳左上角蓝字“考研外刊阅读”关注我们

每天为您推送一篇考研英语来源期刊双语阅读

每晚20:00,外刊君陪你考研

中国高翻团队倾力之作

近日教育部公布:23考研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相对于去年457万,仅仅增长17万,增长率不足4%。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报考人数依然在增加,但现实却是:有些人考着考着就放弃了。

不夸张的说,今年是“史上最难”考研年

一方面,今年网络上关于考研的声音特别多,从“预测548.4万人报考”的谣言,到“考研延期”,每次都让我们格外紧张。

另一方面,疫情来势汹汹,很多考研er在考试之前不幸病倒了,甚至发着高热坚持参加了考试,真的很坚强。

01

35%弃考率创新高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缺考率也远远高于往年。不少小伙伴一下考场就反映自己的考场特别空。以至于很多同学们说:今天部分考场缺考率接近50%。并且听取“咳”声一片…

西藏官方发布:2023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应考5573,实考3649人。第一门考试开考,缺考率达到35%

并且23考研报考总人数474万人中,并未减去未完成现场/网上确认的人数,实际参加考试的人数只会比474万人更少!如果按照西藏地区第一门35%的弃考率进行计算,那么今年弃考的总人数可能高达165.9万人。

02

弃考会让考研难度降低吗

其实很多同学弃考都是被迫的。

毕竟今年在考前中招的同学还是比较多,而且这种中招可是没有任何区分的,不管你复习得好不好、学校出身好不好、报考的学校好不好。

虽然今年考场特别设置了“阴/阳”考场,但是只要中招了,必定会影响复习状态、考试状态。

本身在弃考的这一部分同学中,有主动弃考的,其实也有被动弃考的,而其中,备考和复习感觉比较好的、却由于中招被动弃考的肯定是要多余往年!

这对于考研的整体考试情况的影响必然大于往年,更何况还有很多带病考试的同学。

■ 对于弃考的同学

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不得不放弃这次考试,都不要过于沉浸在过去,考研路上就是有很多挑战,身体、环境也是挑战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会接纳这些状况。

并给自己一段好好调整的时间,也可以重新考虑,如果自己是真的想考研究生,那就趁早准备“二战”。这次的备考时间更久,准备也可以更充分!

■ 对于参加的同学

考场上与试题的厮杀已经结束了,辛苦一年,考研结束第一件事情做什么?当然是先估分!提前了解自己的分数,有利于我们进行后续的复试调剂工作!

① 很多高校越来越看重复试。有的高校复试成绩权重为50%。因此,初试结束后,同学们一定要提前估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② 时间上许多准备工作来不及。如果等到初试成绩公布后再进行考研复试,到时候复试的准备时间只剩下一周至三周左右的复习时间,时间上根本不够用!

③ 抢占复试备考先机。在考研内卷如此严重的环境下,就算初试考得不错,复试翻盘的大有人在,提前估分,才能有条不紊。

03

如何进行估分?

■ 客观题

一般客观题印象会比较深刻,你按照考场的答案印象先选一遍,选完后可能会有几道题记得模糊,尽量去回忆当时选的哪个答案。

如果实在回忆不起来的题目,可以再做一遍这道题,大部分选出的答案和考场的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另外,在答案模糊的题目上做个标记,这样在算分数的时候,可以有预估的浮动区间。

■ 主观题

主观题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会有明显的得分要点,大家在看参考答案时,可以回忆自己答题时有没有写到这些要点,就算没有写到,也要有所保留地给自己适当加上几分。

■ 无法估分的部分

对于实在无法估算分数的题目,有2种操作方式:

第一种是查下近几年的平均给分情况,按照平均得分情况算自己的得分,比如英语作文这类题型;

第二种是可以先放一放,先算出确定的分数,参考往年的复试分数线,看看差的有多少,估算一下无法估分的部分,要达到多少分才有希望进复试。

外刊学姐说

预估的分数不代表你真实的分数,即使估出来的分数和国家线差一点,也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有些同学估分要求比较严格,估算出来的分数和最后公布的成绩会有几十分的出入~

不管你觉得今年的考试是简单还是难,大家拿到手的题目都是一样的,你觉得难别人也会觉得难,所以既然已经完成了考试,大家就顺其自然,开心一点!

2023年考研初试已经结束了,回首自己走过的这一路,付出了太多努力和坚持,既然你已经选择坚持下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也值得好好休息一下调整一下状态,再去冲刺复试。

点击领取1998-2021经济人学杂志PDF,附双语版+词汇

• END •

排版/外刊君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高翻小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郑州考研网 » 史上最难考研年,到底有多少人弃考?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