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考研(厦门大学考研分数线)




厦门大学考研,厦门大学考研分数线

鲁迅曾经在厦门大学任过教,你知道吗?

在厦门大学工作的师姐黄宇霞,赠送了我一本《陈嘉庚传》,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朱水涌著的版本。

陈嘉庚是华侨传奇人物之一,尤其是在东南亚(主要在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实业家。

陈嘉庚不仅通过创新创业取得了华人界中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更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完人典范,一生倾力于发展华人教育事业,投入了几乎所有的资产。

昨日读到厦门大学成立初始几年的事情,注意到了一行文字:

“厦大成立六年后的一天,也就是一九二七年一月三十日,原本提出厦大‘不宜速办’的蔡元培在马叙伦的陪同下来到厦门大学,此时,鲁迅刚刚离开厦大到了广州中山大学,厦大学生由于鲁迅的离开而爆发了第二次学潮。”

经查阅百度百科,鲁迅是在2916年“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短短三个月就跳槽,原因何在呢?

一、

鲁迅,本名周树人,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

1908年,27岁的鲁迅第一次做兼职,和二弟周作人一起在业余时间翻译《域外小说集》二册,一年乃成,1909年出版。

这里要说明一下,中国直到1992年才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即《保护文学艺术作品的伯尔尼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在此之前翻译出版国外作品是不需要支付版权费用的。

所以,鲁迅当年第一个创业项目,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最低成本创业的明智之选。

1911年,鲁迅30岁,写成了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

小说描写太平军起义时,一个乡镇富家少爷耀宗的一段经历。该少爷菽麦不辨,一个连下人都对其鄙视的废物,却连娶三个小妾。他还给秃先生三十一块钱,秃先生用这钱也买了个“如夫人”(小老婆)。故事讲述了富人生活的荒唐,教书先生的有失斯文,那时的社会,是个怎样黑暗荒诞的世界,谁来拯救国民精神?

但是,众所周知鲁迅是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学旗手,所以他本人不仅没有公开署名发表这篇小说,而且此后也没有收录在自己的文集里。

一直到1913年,经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投稿,该小说才刊登在了恽铁樵主编的商务名刊《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期)上,署名“周逴”。

鲁迅的职业生涯,与当今大学生无异,也是先找工作上班,从1909年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教员,后1910年在绍兴中学堂担任教员兼兼学。也就是一年时间,升到了中学教务主任。

1912年,32岁的鲁迅得到了名师赏识,绍兴同乡、时任南京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邀请他担任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被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约等于部长助理)。至此,“学而优则仕”到了顶峰。

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鲁迅自此开启了新文学旗手的江湖地位。

1925年,鲁迅因支持进步学生正义斗争,被时任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位,结束仕途。与当今被毕业的同学们一样,鲁迅也拿起了法律武器,向平政院状告了章士钊。

1926年4月,鲁迅发表了我们中学课本上学习过的《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追捕。

当年8月,鲁迅因势接受林语堂邀请,于9月4日抵达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

二、

鲁迅先生在1926年之前,都属于是“兼职学者”,从厦门大学开始,他进入了“专职教授”的行业。

可能有很多读者都一直有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民国时期大师辈出?

看看在鲁迅时代,教授和一般学者的收入差距就略知一二了。

《鲁迅日记》的内容很丰富,从中可以统计出,鲁迅在1925年到1927年的收入项目。

1925年,身为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每月都有进项。

此外,鲁迅也在中学也有兼课,比如这一年9至11月鲁迅在大中公学兼该校高中新文艺学科教师,10月4日收该校薪水八角,11月1日收大中薪水三元二角;这一年9至12月鲁迅在黎明中学兼该校高中文科小说教员,10月13日收黎明中学薪水八元。

所有这些项目,总计大学兼课所得678元,中学兼课所得12元,合计兼课收入690元。

鲁迅在教育部佥事的本职收入是月薪300元。

要注意的是,北京政府财政危机,薪酬完全不能足额按时发放,比如1925年11月,鲁迅才收到1923年12月的薪水,且只有数十元。

等到鲁迅成为教授级大师,受邀到厦门大学以后,薪酬待遇立刻天翻地覆。

《鲁迅日记》记载,厦门大学以月薪400元大洋聘请。

而中山大学是以月薪500元挖角,且许以“可以聘请许广平女士为助教”。

根据《上海工人运动史》一书,1927年在上海时,一斤猪肉0.28元。鲁迅的月薪大约等于现在的3万元人民币。而且,鲁迅在厦门大学的课时,是原定每周6小时。实际上,因为有1节课没有学生报课,所以最终每周只有4小时上课。

这一点,鲁迅回想自己在北京窘迫的生活,在初来厦门时是颇为满意的。

有钱、有闲,教授们可以专注于各种学术研究,假以时日,自然有所成就,再遇到时运眷顾,出几个大师也就指日可待。

三、

关于鲁迅为什么突然离开厦门大学,学界已经多有总结,此处只简述几条,不做展开。

1、印象的落差

鲁迅9月4日抵达厦门大学,9月7日就在给友人信中表达了失望之情。

原本在北京、上海等人的印象里,厦门开埠数十年,外国经营许久,应该是洋房别墅,现代气息。

但是厦门大学实际上是建立在原郑成功的演武场旧址,荒废日久,杂草丛生,坟冢遍地。鲁迅还特意在这个环境下拍照,以证自己所言属实。

(鲁迅在厦门大学)

这种心理落差,先入为主形成了不好的印象,直接影响了后续的环境融入。

2、治学环境冲突

当时时局影响下,北方到厦门大学的教授很多,但是大多都很快折返回京。

比如另一位大师沈兼士,1926年10月即决意北还。

郦千明《沈兼士年谱》所作案语,谓兼士先生决定重回北大“因不堪厦门大学人事纷争,排挤打压”。

鲁迅9月4日抵厦门,9月7日写给许寿裳的信里就说:“今稍观察,知与我辈所推测者甚为悬殊。”

9月14日写给许广平的信里又说“图书馆中书籍不多,常在一处的人,又都是‘面笑心不笑’,无话可谈”。

9月20日写给许广平的信里更是说得直截了当:“学校当局还想本校发达,真是梦想。”

10月10日写给许广平的信里说“这里的学校当局,虽出重资聘请教员,而未免视教员如变把戏者,要他空拳赤手,显出本领来”。

鲁迅在厦门这段时间里写给许寿裳、许广平、李霁野等的信中,吐槽厦大甚多,让鲁迅能够说厦大好处的主要一点是“惟不欠薪水而已”(10月23日致许广平)、“薪水不愁”(11月7日致韦素园)。

但这一点好处,鲁迅最终也不要了,最终坚持了3个月,拂袖而去。

3、爱情的力量

关于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故事很多了,此处不再赘述。

总而言之,鲁迅离开厦门大学,去了广州中山大学,与许广平在一起了。

以上寥寥,原本事出有因。

厦门大学是以陈嘉庚先生私人出资为核心,已经是倾力而为。

选择演武场旧址,首先是为了该区域可扩展性极大,便于厦门大学逐步成长为综合性大学;其次是该地址依山面海,激励师生面向大海、面向世界,而外洋轮船亦可远远看到厦大之气势;第三当然还是受限于资金,创业自当艰苦奋斗,金钱花在刀刃上,比如厦大虽然选址陈旧,且尽量自行设计施工以节省费用,但是对于教学事务绝不吝啬,否则也不会给教授开出400元之巨的月薪。

而关于治学环境,则毕竟南北有别,城乡有差,教育之事本就是慢工细活,文化融合更非一蹴而就。

鲁迅抵达中山大学以后,同样因为治学环境仅仅工作了半年,即从此告别了大学体制,成为自由撰稿人。

以今天之回想,自然是觉得文人之气,可惜可叹。但是当局者迷,只能扼腕。

1935年6月10日,鲁迅在写给增田涉的信里写道:

“近来不知是由于压迫加剧,生活困难,还是年岁增长,体力衰退之故,总觉得比过去烦忙、无趣。四五年前的悠闲生活,回忆起来,有如梦境……”

信里讲的四五年前,虽然也有在大学里的不愉快经历,虽然也有上海的文坛论战,但是生活质量是悠然的。

等到了1935年,情趣兴致已经在岁月里被生活所磨损,鲁迅的心境自然大变,可惜已经时过境迁,年轻的岁月再不复返。

写在结尾:

今天去参观厦门大学,必会首先注意到“厦门大学”的牌匾,称为鲁迅所题。

既然鲁迅如此不喜欢厦大,况且彼时还没有达成后来的社会地位,所以也自然不会真的给厦大题过匾额。

“厦”“门”“大”“学”这四个字,乃是后来者从鲁迅的文学作品手稿中,分别摘取出来的四个字拼凑而成。

这匾,真的不是鲁迅题的。

厦门大学考研(厦门大学考研分数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郑州考研网 » 厦门大学考研(厦门大学考研分数线)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