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硕2年还是3年(医学专硕2年还是3年?)




医学专硕2年还是3年,医学专硕2年还是3年?

2018至2021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收到科研不端行为相关举报案件2007件,处理责任人444人次。

一、科研不端行为数量与趋势分析

(1)科研不端行为举报和查处数量的增长与科学基金持续增加的申请、资助规模呈正相关。

(2)因存在科研不端行为而被查处的责任人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处罚力度逐年增大。这说明自然科学基金委坚持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进一步加大了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处理尺度和力度。

(3)举报总量逐年增加,但真正因为存在科研不端行为而被查处的案件数量仅占举报总量的不足1/3,并没有保持相同程度的增加,这说明无效举报案件占据一定比例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耗费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大量的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的工作资源。

二、科研不端行为的类型分析

按照科研不端行为类型对2018年以来查处的案件进行分析,可以看到:

(1)因存在抄袭剽窃、伪造和篡改等典型科研不端行为而被查处的责任人仍占据较大比例,其中因数据造假和抄袭剽窃而被查处的人数在2021年增长较多,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2)在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过程中因提供虚假信息而被查处的责任人占据相对稳定的比例;

(3)因重复申报/重复发表、署名不实和干扰评审等不端行为在2021年被查处责任人明显增多;

(4)因存在代写代投、伪造同行评议意见等新型科研不端行为而被查处的案例维持不高的比例。

三、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环节分析

通过对2018年以来查处的科研不端行为发生在科学基金项目生命周期中不同环节的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到:

(1)因在申请环节实施不端行为而被查处的责任人占据较高的比例,主要类型集中在申请书抄袭和重复申报。对此类案件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多数责任人对重复申报的界定缺乏了解,说明某些学者对科研成果产权归属的意识还不够强。

(2)在项目执行和结题阶段的不端行为有较快增长,包括列入项目进展/结题报告的论文涉嫌学术不端、在进展/结题报告中列进与该基金项目研究内容无关的成果等。

(3)在项目评审阶段的不端行为逐步凸显,包括评审专家违反保密规定、违反评审规范、违反项目管理办法泄露评审信息,以及“请托、打招呼”等评审专家与申请人利益交换、干扰评审公正性等行为。

四、不同学科领域内科研不端行为的数量分析

从自然科学基金推动科研范式变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后整合的四大资助板块分类来看,生命医学板块(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不端行为案件数量较多;基础科学板块(数学、力学、天文、物理、化学、地学)与技术科学板块(信息、工程、材料)数量大致相当。

其可能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生命医学板块的申请体量最大,例如,2021年生命医学板块占自然科学基金委总申请量的约44%左右,立项数占总立项数的37.8%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者人群规模,较大的从业规模可能是造成较多科研不端行为的原因;

(2)相较于其他的技术科学和基础科学,生命医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且实验手段包含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因此对于来自不同研究团队的不同结论的包容性较强,从而为不端行为发生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021年的生命医学板块的不端行为案件类型统计也佐证了这一点。2021年因科研不端行为而被查处的责任人中,生命医学板块占整体的53.9%,在数据造假类型科研不端行为中,生命医学板块被处理人数占全学科领域的81.25%。

从四大资助板块的科研不端行为发生阶段来看,生命医学板块不端行为集中在申请阶段,但是近年来在执行以及结题阶段发生的不端行为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不端行为的主要类型还是基于使用科学基金项目开展的研究论文涉及数据造假。

五、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时间分析

通过统计2018年以来查处的科研不端行为案件发生的时间,可以看到:

(1)不端行为的发生年份主要集中在2015至2019年,一定程度说明我们近年来查处的不端行为主要还是存量问题。

(2)近三年发生的不端行为的数量并没有明显增长,说明随着查处力度加大,科研不端行为在增量上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这同时说明学术界不断加强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来源:中国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的分析与思考》(本文有少量删减)

作者:薄 涛 陈克勋 雷 蕾 吴济民 郭建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声明:本文章旨在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均需经过授权并注明来源,如涉及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请时联系小编删除!

医学专硕2年还是3年(医学专硕2年还是3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郑州考研网 » 医学专硕2年还是3年(医学专硕2年还是3年?)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