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研“降温”,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让考研“降温”,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王雅婷(西南科技大学)

随着考研国家线的公布和复试的开展,今年的考研逐渐接近尾声。在热搜话题#今年考研录取率或不到两成#下,网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74万人,录取率不超过20%,超过300万考研学子注定落榜。

“考研热”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相比去年457万的报考人数和4:1左右的报录比,今年的考研形势更加不容乐观。一方面是考研人数连续六年的增长,一方面是报录比不断下跌——“僧多粥少”已成定局。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让考研“降温”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在我国,研究生是学历的最后也是最高阶段。考研在其还没有成为一股热门风潮时,曾是“进取”的代名词。所谓进取,即基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向上攀登。顾名思义,研究生的中心任务在于钻研学问、深耕学术研究。学术的难度在无形中就已提高了研究生的准入门槛,毕竟自古只有少数人坐得了学术的“冷板凳”,更何况是年轻气盛的年轻人。

时过境迁,当下的考研正在丢失这份对于学术研究的“纯粹”,功利化趋势明显。随着人民总体生活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特权”,人们更有能力也更有意愿选择继续深造。高等教育普及了,这本是利民之事,但由于就业改善的速度没有跟上,人才市场不可避免地出现“饱和”。一面是源源不断的人涌进高等教育的系统,一面是数量总体不变甚至减少的工作岗位。待就业人群的总体学历水平提升,却没有相应优化的就业环境接纳他们,学历贬值由此出现。

学历贬值产生的最直接影响便是学历歧视。在职场里,“博士–硕士–958本科–211本科–……”的学历鄙视链无处不在,许多企业直接表明自己只招收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求职者。只有一份本科学历,越来越难以在求职中突围成功。就业直接关乎生存,面对就业难的大环境,大学生不得不提升个人竞争力。这使得考研愈加“白热化”。

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竞争的激烈程度层层递增。在这场名为“上岸”的战役中,有人出局,有人出彩,但考生们只能孤注一掷、破釜沉舟,用更高的学历去为自己博得一个更好的未来。哪怕这种“赌博”换来的只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大学生们也依然一批又一批地投身其中,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研究生“满地跑”、四百分“遍地开”——这既是调侃,也是残酷的现实。让考研“降温”的口号几乎和“考研热”同步出现,但几年过去,大学生们似乎仍然被困在学历的“围墙”里,举步维艰、无法逃离。围墙当然可以有,但千万不能没有进出围墙的自由。我想,倘若大学生能有更多这样的自由,想必不必声嘶力竭地喊口号,考研就会自动降温,也能让学术研究的资源真正给到热爱学术的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郑州考研网 » 让考研“降温”,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