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3)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3

二维(2D)材料的合理垂直整合开辟了不同的研究途径,导致了令人兴奋的凝聚态物质效应。这些有趣的效果是原子薄材料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材料会产生莫尔超晶格、混合电子结构和通常的晶体对称性的破坏。石墨烯和双层2H MoS 2等材料是中心对称的。相比之下,奇数层的二维材料(如MoS2)是非中心对称的,属于D 3h,因此表现出平面内(IP)压电性。非中心对称二维材料也会产生二次谐波发射,可用于确认不存在反演对称性。

目前的理论研究探索了过渡金属二硫化物 (TMDC) 合金在组装成垂直异质结构时的压电特性。最近,已在六方氮化硼 (h-BN) 和 TMDC 的扭曲层中观察到铁电性扭曲双层中的铁电性和压电性起源于莫尔晶格的形成和层间滑动。在菱面体同双层 TMDC 中也观察到了铁电性和压电性。然而,在外延生长的、未扭曲的、相应堆叠的、横向大的垂直异质结构的二维 TMDC 中,平面外(OOP) 压电和铁电效应尚未被实验报道

鉴于此,香港理工大学的刘树平 (Shu Ping Lau)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季威教授剑桥大学的Manish Chhowalla教授联合开发了一种简单的一步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通过在SiO2衬底上生长相应的MoS2/WS2异质双层,该种未扭曲、相称和外延的MoS2/WS2异质双层中展示了意想不到的OOP铁电性和压电性。研究人员的结果显示d33压电常数为每伏特1.95到2.09皮米,比单层In2Se3的自然OOP压电常数大约6倍。作者通过改变MoS2/WS2异质双层的极化状态,证明了在铁电隧道结器件中隧道电流调制大约三个数量级。作者的结果与密度泛函理论一致,这表明对称性破坏和层间滑动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特性,而无需调用扭曲角或莫尔域。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Ferroelectricity in untwisted heterobilayers of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发表在最新一期《Science》期刊上。

【材料制备】

作者展示了通过CVD生长的MoS2/WS2异质双层的示例(图1),该示例显示了较小的WS2三角形(横向尺寸约为10 μm),覆盖着较大的MoS2单层(横向尺寸高达200 μm)。拉曼分析(图1B)结果显示纯单层MoS2。作者还展示了覆盖较小WS 2三角形的大MoS 2层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图1C),覆盖在WS2层边缘的较大的MoS2层在横截面图像中清晰可见(图1D)。双层的内部区域(图1E)清楚地显示了WS2顶部的MoS2层。MoS2和WS2之间的堆叠角直接取决于层间旋转角θ(图1G),简而言之,当θ=0°时,SHG发射完全建设性干扰(明亮信号),其中堆叠顺序类似于TMDC晶体中的3R堆叠(图1H)

图 1. CVD生长的MoS2/WS2异质双层的示例图

【压电映射】

作者创造了一个交变电场(电压为VAC)局部使用导电原子力显微镜(AFM)尖端,这会导致压电材料变形,并测量和绘制变形的大小。对于PFM测量,作者将异质双层转移到导电基板上,以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充电。作者展示了具有不同垂直堆叠排列的三角形的SHG图(图2A)及其相应的AFM图像(图2B)。MoS2/WS2异质双层的两种不同堆叠排列在原子力显微镜中看起来非常相似。作者进行了共振放大PFM以获得OOP压电常数,将结果映射在1.2和2.0V之间的不同电压下(图2C))。

图 2. MoS2/WS2异质双层在导电Pt涂层基板上的PFM数据

【铁电滞后】

在MoS2/WS2异质双层中观察到压电响应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铁电性,因此作者研究了异质双层的铁电响应(图3)。场外相位回路(图3A)显示了从铁电材料中的畴切换获得的典型形状。相位环在相应的场磁滞回线中也很明显(图3B),作者对大面积的异质双层(具有–8V尖端偏置)和该区域内的较小正方形(+8V尖端偏置)进行了极化。这些形状在极化后执行的相位和幅度图中进行了概述(图3C,3D)。它们在指定区域的相位方向和PFM幅度上都显示出强烈的变化。为了将基本的铁电特性转化为实际演示,作者测量了基于异质双层的 FTJ 器件的特性(图3F-H)。研究的整体滞后结果表明,MoS2/WS2异质双层,作为3m点群材料,在室温下表现出铁电特性。

图 3. MoS2/WS2异质双层中的铁电性

【晶体对称性】

作者描绘了其晶体结构的示意图(图4A,其中包括一个反转中心。如果晶体中存在反转中心,则不会发生铁电性和压电性(也称为SHG)。2H-like MoS 2/WS 2异质双层(图4B)晶体结构类似于双层2H MoS 2,除了底层的Mo原子被W原子取代。相同的对称变换也适用于类似3R的MoS2/WS2(图4C),因此两种堆叠类型都属于相同的点群。

图 4. 应变-压电常数的理论推导和铁电转换机制

【应变-压电常数的理论推导和铁电转换机制】

根据作者的计算,两个异质双层都显示出自发的非零OOP电极化。异质双层的两个相关的类AA(即对于作者的特定情况,类3R)堆叠配置的界面微分电荷密度(DCD,界面处电荷变化的量度)明确显示了顶层和底层之间的电荷再分配,图示为红色(电子积累)和绿色(电子耗尽)区域的分离(图5)。它们的线轮廓在界面处显示出明显的电极化,并且在一层横向滑动穿过大约三分之一的晶胞时,极化方向是可切换的

图 5. 电荷密度图

【作者简介】

刘树平(Shu Ping Lau)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讲席教授兼系主任,材料表征与器件制造实验室主任。近年来一直从事低维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在二维光电探测器,光电量子点及能源转化与存储器件领域有独创性的成果。至今已发表超过350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4部,H指数74,总引用次数21500+(google scholar)。

季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目前研究兴趣:与实验紧密结合,关注低维量子物态模拟,包括两个方向:1、新兴低维信息材料与器件物理:二维信息、磁性、光电材料物性预测、低维小量子体系输运性质预测、低维光电转换材料设计、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激发态模拟。2、表面和界面上的物理、化学过程:功能化原子力显微镜模拟、表面小量子体系中的特殊电子态预测、电子激发态下的物理化学过程模拟。

–3D打印白皮书–

–帮测科技–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郑州考研网 » 中国人民大学考研(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分数线2023)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