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期刊(法学研究期刊官网)




法学研究期刊,法学研究期刊官网

来源 | 法学研究

2022年6月30日,《法学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法学期刊发展与‘三大体系’建设”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宣部社科工作办组织协调处处长张泰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陈国平,出席研讨会并作基调发言。《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计20家期刊的代表,围绕如何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法学期刊的作用,热烈交流研讨,积极凝聚共识。

会议第一单元由《法学研究》杂志社社长张广兴主持

《法学研究》主编陈甦在致辞中对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和设想作了解读。他指出,在中国特色法学“三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法学期刊的作用既在于发现中国的原创性理论、标识性概念,整合中国特色法治实践中所蕴含的知识要素和理论体系,也在于学术整理、学术肯定和示范推广。针对法学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学理探讨,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法学期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规划性,提升法学期刊服务“三大体系”建设的效益,推动法学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在发言中强调,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实际上包含着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四方面要素。“三大体系”建设的目的在于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找准“三大体系”建设的角度和切入点,关键在于对指导思想的准确把握。法学“三大体系”建设需要注重与法治实践的衔接,应当认真研究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在国家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从而为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确定核心和依托。

中宣部社科工作办组织协调处处长张泰源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也是社科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载体。法学期刊要争当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者、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推动者、打造国际知名期刊的探路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强调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握尺度、彰显特色、突出定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着重就学术期刊的功能与“三大体系”建设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他提出,学术期刊发挥着记录、交流、传播研究成果,提供学术研究资料,进行学术评价,传播党的理论,服务党和政府的决策,推动和服务学科体系建设,促进学术创新,培养学术人才,维护良好学术风气,沟通对外学术交流等十项功能。不论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还是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都有赖学术期刊发挥好这十项功能。办好学术期刊,离不开编辑部的自身能力建设,也需要各级管理部门为期刊提供丰富的管理服务,为期刊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国际法研究》主编陈国平从政治与学术相结合的角度,就如何将期刊建设与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相结合给出了建议。他指出,法学学科具有政治性、专门性、社会性的特点。法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法学“三大体系”建设的特点。法学期刊要为法学学科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二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发挥引领作用;三要反映学者关于中国法治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围绕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法治方面的重大问题刊发文章。

会议第二单元由《法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谢海定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科学部主任李树民指出,法学编辑要深刻认识“三大体系”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对“三大体系”概念的溯源问题有精准把握。“三大体系”建设是朝着体系化方向转型的发展过程,其背后的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权利诉求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本身。法学学科体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理论发展的诉求,法学编辑应当及时跟进学科体系变化的节奏和态势,及时策划相关选题。

《中国法学》主编黄文艺指出,法学期刊要对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应重点引导学者开展以下领域的研究。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学术化阐释;二是对中国法治实践经验、实践智慧、实践理性的学术提炼;三是对全球前沿性、前瞻性法治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中国出现的前沿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四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管党治党中的法律性、制度性问题的研究;五是对中国古代法制重点文献重大思想的理论挖掘。

《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认为,无论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还是中国自主的社科知识体系,其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学术对话。对话是法学学术期刊实现其宏大使命的有效工具,应将对话体现在办刊的行动过程中。法学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进一步推进和强化法学学科内部的反思性对话、部门法之间严肃坦诚有内容的对话、法学研究界与法律实务界的对话、中国学界与国际同行的学术对话。

《清华法学》主编车丕照指出,法学传统学科的建设任务,是使其更具中国特色、更有中国经验和中国贡献。法学新学科的建设,则要从体系化的角度入手。学术体系本质上是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语言表达。在三大体系中,学术体系最为核心。建设学术体系,需要区分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并注重总结中国的地方性知识。法学期刊助力“三大体系”建设,在方法上应不拘一格,在选稿中应鼓励学术观点的争鸣与交锋。

《法商研究》主编姚莉指出,在构建法学“三大体系”的过程中,法学期刊要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紧密服务依法治国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要发挥好体系引领作用,处理好新兴学科与基础学科、热门选题与冷门学科的关系;要发挥好特色引领作用,找准自身定位,着力解决办刊同质化问题;要发挥好生态引领作用,尊重和重视同行评审意见,确保审稿程序公正透明,注重扶持青年学者。

《中国法律评论》常务副主编袁方指出,围绕“三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学术期刊应当发挥好引导作用。一是应当立足中国实践,强调问题意识,引导学界从中国当前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社会矛盾中发现问题,从法学研究、法律运作过程、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中发现问题。二要打造特色栏目,助力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术争鸣。三要注重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打造期刊品牌。四要走向国际,加强学术的输出,用平视的心态加强国际交流。

会议第三单元由《法学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冯珏主持

《现代法学》主编赵万一指出,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法学“三大体系”建设更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三大体系”建设的主要作用,既在于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也在于引领世界学术、学科以及理论的发展。“三大体系”建设的制度资源、理论资源、话语资源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转化;二是对国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包括相关法学概念的中国化改造;三是对中国实践经验的抽象、归纳、总结和提炼。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马长山指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三大体系”建设的精神依归,中国应同西方展开积极有效的学术对话。数字法学有望成为中国当代进行“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点。中国的数字法学研究确有创新,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借力于经济基础、数字基础、政治基础、战略基础和研究基础,中国的数字法学可在世界舞台上与西方平等对话。依托于法学期刊的联动推进,数字法学有望将活生生的创新实践转化为理论命题。

《政法论坛》主编刘艳红指出,法学期刊服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应遵循三条基本路径:一是在构建中国法学“三大体系”、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方面,法学期刊应站在时代变革的前沿,引领学术研究破解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二是在加强原创性研究、推动中国法学学派的形成方面,法学期刊应深入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的再反思和再批判;三是在立足中国新兴前沿领域、推动中国法治实践发展方面,法学期刊应引领学界关注实践问题,鼓励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索新问题。

《比较法研究》主编解志勇指出,针对当前我国法学学科体系存在的结构不合理等深层问题,可从认识、整合、证立、回应等基本功能角度,对法学学科进行优化和重塑。整体方案是将法学学科分为基础学科和领域学科两大类。基础学科负责对国家根本法律制度、法学基本原则、法学的基本论域以及方法论进行塑造和供给。领域学科负责局部的法律制度构建。期刊在凝聚法学共同体、凝练法学研究的中心议题、引领和塑造研究趋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强基础、保特色、稳领域、拓新兴”是《比较法研究》结合其成功办刊经验总结出的理想办刊思路。

《当代法学》主编李建华分享了《当代法学》在助力法学“三大体系”建设方面的特色经验,包括以部门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导,适当兼顾热点问题;坚持刊物特色,强化问题意识,以部门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交叉研究为重点,在问题意识把握上突出“拥抱科技”“深耕法理”“学科交叉”的特点;积极引导学术品位的提高,引导作者在部门法制度和规则中提炼核心命题和基础理论;保持学术初心,支持冷门学科。在分享经验之余,李建华主编建议法学期刊关注法学教学研究的选题,以发挥法学教学对“三大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

《法制与社会发展》副主编侯学宾就期刊栏目设置如何助力法学“三大体系”建设分享了经验。在助力法学学科体系建设方面,《法制与社会发展》注重通过栏目设置加强法学理论学科、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培育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扶持冷门学科以及部门法哲学的研究。在助力法学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刊物在办刊理念和栏目设置上注重问题的实践性、理论的原创性和知识的体系性。在服务法学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刊物设有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法学范畴研究、法学新概念等多个专栏。

会议第四单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法学研究》责任编辑孙远主持

《法学》主编胡玉鸿指出,构建法学学术话语体系,一要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现实国情,从传统法律文化中认真发掘话语资源,从中国法治实践中提炼带有中国元素的话语;二要注重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法治建设的核心范畴,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诸多新名词和新范畴,值得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解读;三要注重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法律文明成果。法学期刊可以考虑形成合作机制,共同推进上述研究工作。

《政治与法律》主编姚建龙认为,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角度理解,“三大体系”建设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也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三大体系”并非孤立的体系,其必须具备对话的优势。“三大体系”建设要重视传统研究,但并非简单地复兴传统,而是要立足中国当代的法治经验。“三大体系”建设是法学期刊必须勇于承担的责任。法学期刊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发挥好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功能,增强主动意识,突出并保持刊物的特色。

《法律科学》主编杨建军指出,构建法学“三大体系”,需要把握好法学研究的中国向度、全球治理向度、世界引领向度。中国的法学研究既要立足中国本土问题,立足中国法治文化的传承创新,也要关注世界治理的共同法治问题。围绕“三大体系”建设,法学期刊要更好地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和法治经验,更好地讲述中国法治故事,更好地传承中华法治文明,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阐释全球治理体系的基本法治主张。

《法学评论》主编秦前红指出,建构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关键要运用辩证法的思维,处理好本土性与开放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传统性与现代性、自主性与可通约性、创新性与继承性等几组关系。任何国家的制度体系,都是在特定的历史传统下产生的,并且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面向中国实践、立足中国制度,同时也要关注世界的变化,使中国法治具备从容应对全球风险的能力,使中国法治理论具备应对理论挑战的能力。

《环球法律评论》主编李洪雷指出,法学期刊服务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就是要在促进传统学科精细化的同时,助推新兴学科的勃兴。法学期刊服务法学学术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刊发高质量论文,完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加强对中国原创性理论的研究以及对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的探讨。话语体系建设是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法学期刊要通过刊发高质量论文,总结中国法治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法学家》副主编尤陈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期刊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围绕“三大体系”建设,法学期刊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需要平衡好实务对策性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热点议题和冷门选题、中国话题和国外话题、宏大问题研究和微观问题研究、知名学者的稿件和年轻学者的稿件。期刊在选稿方面,应倡导平等的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重视对法学核心知识概念的梳理和研究。

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环节由《法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谢海定主持,《法学研究》主编陈甦作总结发言。陈甦主编对与会领导、专家的积极建言表达了感谢,并从七个方面对会议发言内容进行了精要概括和点评。他指出,如何理解“三大体系”、怎样建构“三大体系”,是常谈常新的问题,需要深入领悟。就法学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而言,由于法学研究者大多只在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深耕,要在理论指导下有意识地、自觉地构建“三大体系”,有赖法学期刊发挥好整合作用。

-END-

责任编辑 | 金梦洋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法学研究期刊(法学研究期刊官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郑州考研网 » 法学研究期刊(法学研究期刊官网)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